安順:一條文化之河——波玉河
水母山莊
一條河孕育一個文明,那是從文明的起源說的,無論河的長短,居住在她兩岸的人們,千百年來創造了文明。波玉河在中國的版圖上還算不上大河,但在普定就叫了“河”,她發源于朵貝,蜿蜒三十多公里與烏江上游三岔河交匯。一條閃光的波玉河以她不同非的方式養育了兩岸的人們,孕育了多彩的地域文明。
波玉河上游叫磨香河,磨香河段,盛產朵貝茶,崇禎年間進貢皇帝,飽受夸獎,從此朵貝茶名聲遠播,化處鎮張家寨那片千年古茶樹養育了很多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古茶樹已經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還健在的老人說,她就是靠每天飲用那片茶林長的茶,用茶水泡飯吃,成為長壽的秘訣。
磨香河進入嘎臥叫水母河,這名字好聽,水的母親的河,水母河段盛產大米,是普定南部的糧倉之一,怪不得大明皇帝置安順府要把水母河段的田土全部劃為府的親轄地。
水母河彎彎曲曲流入白果后叫波玉河,在龍場鄉境內,直至匯入夜郎湖。這段波玉河主要盛產風景,自然的和人文的,所以普定的文化人稱叫“靈動溪谷”,雖然聽起來有些酸腐,但真切的總結了這段波玉河的秀美與靈動。
這段波玉河上,最負盛名的是波玉河大橋,說是大橋,那是因為橋建于1644年,清朝康熙三年,三拱石橋東西橫跨,橋長35米,寬5米,高20米,中孔大兩孔小,中孔凈跨15米,矢高4米。就橋的建筑歷史和藝術,在貴州,除了福泉的郭鏡橋(這是與趙州橋相媲美的),就是波玉河大橋了,由此可見波玉河大橋在貴州建橋史和建橋藝術的地位,波玉河大橋也因此聲名遠播。當然,波玉河大橋聲名遠播還不僅僅是建有波玉河大橋,最重要的原因是:波玉河大橋是明朝自安順府到水城、過烏撒(今威寧)至昭通的古驛道必經的咽喉,從康熙三年起,修建波玉河大橋后,來往的人們變得順當了,這條商旅要道,因波玉河的建成,變得更加的繁榮。
或許是因為波玉河大橋的建設,人們在其南面,選擇了牛角孔和索橋定居。在那里創造了與美麗自然景觀相結合的人文景觀,那些人文景觀和諧共生于自然景觀的懷抱里面,相互點綴、互相映襯,給波玉河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在這段盛產風景的河段,人們充分利用她得天獨厚的資源,造福于自己的同時,也造福于人民。牛角孔人士張前鋒1937年當四區區長(化處區)的時候,便于次年倡導在牛角孔修建了秀水學堂,對方圓數里的子女進行教育培訓,讓他們接觸文明,走向文明。時代的變遷,如今的秀水學堂成了文物,成為秀水村鄉村文化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被充分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成為方圓百里人們膜拜教育發展的麥加。
大集體時期,人們在久股龍洞處筑壩攔河修建水電站,波玉河因此形成峽谷平湖,波光粼粼的波玉河成了人們觀風賞景和垂釣的好去處。曾經給方圓十數里的人們帶來光明的久股龍洞電站,要不是梭篩水電站的修建,夜郎湖的形成而被迫廢棄的話,久股龍洞電站同樣發揮著促進文明進步的作用。雖然電站沒再發電,但形成的峽谷平湖已經成為人們周末休閑旅游的必選地,在那里可以觀看水壩形成的飛瀑在陽光的映照下彩虹飛舞,波光粼粼的湖面偶爾也能看到魚躍翻飛,成對的鴛鴦戲水,湖畔白鷺歇息,牧童與牛群的玩耍等等。
索橋的張家大院那四合院建筑,是索橋民間建筑藝術的總匯,雕龍畫鳳的門窗和板壁,院內有故事的石雕石刻見證了張家大院曾經的輝煌。張家大院雖然不是張家的了,但還是叫張家大院,沒有人能改掉這個稱呼,是索橋村的魂之所寄。還有那城墻一般的寨墻,雖是防御工程,但那是清朝年間保護索橋的實物見證。
這段河段盛產的自然景觀,那是遠古就形成的,是大自然賦予這段河段的人們的自然的寶貴財富,很難用語言描述其美麗和靈動,但不能不再嚕蘇這段河段人們對文明追求而進行的艱辛創造。橋是這段河段的文明進程的見證。除波玉河大橋聲名遠播外,牛角孔那五拱橋不比荔波小氣孔差,雖然少兩孔。在建筑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人們通行需要的同時,還充分考慮到橋矗立河上的景觀價值。既是牛角孔人出行的一大進步,出門不受風雨阻隔、洪水阻擋,外人進來也十分順暢,又是到牛角孔避不開的一道風景。索橋那河段上面的父子兩代石拱橋連接的橋,不能說不是索橋商旅繁榮的見證了,索橋數百年的歷史基本上就寫在那父子連接的石拱橋上。
美麗的波玉河,我行走只有上述發現,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去行走再發現。
相關熱詞搜索:早報 安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