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600多年的六盤水巖腳古鎮 始主老張公功德流芳千古
古代不少達官貴人、名人學子不畏旅途艱辛,或轎或馬,餐風露宿,涉途千里來到古鎮,游覽山光水色,并即興留下了寓意深厚,言辭并茂,妙趣橫生的詩詞歌賦。
巖腳位于六枝特區北部,距城區二十余公里,明朝年間,巖腳是一片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當地人稱黑洋大箐,人跡罕至。據說,明朝末年有一隱居避難有德有識的老翁,經過千辛萬苦,爬山涉水,只身來到郎岱明里(當時的行政區劃)大巖腳,當時巖腳無人戶,四野空空,只有一條清清的小溪。老翁看好大巖下一洞穴,就此住下來,整日與鳥獸雜處并在溪畔耕作田地,種糧種菜,有行人來,老翁就招呼吃飯,不取分文,行人問他貴姓,他只說姓張,名字不說,當時老翁己年逾古稀,人們稱他為“老張公”。
老張公不多言笑,有人談及國家朝廷的事,張公放聲大哭,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卻一言不發。老張公在此居住數年后,漸漸有人愿意和他搭棚居住,又過了數年,居住的人多了,就成了村落。土目沙氏看重老張公的為人德性,將巖腳這片地方贈給他,此后搬來巖腳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街市,然而老張公仍孤單一人住在巖洞內。在此修房蓋屋的人,老張公不收分文。老張公的住處無筆無墨,無史書,但村民如有疑問難事,去找老張公,他不加思考就一一回答,可見其學識之廣博。老張公又擅長醫術,村人有疾病,張公上門問病診治給藥,村民不花錢就能把病治好。
老張公到了百歲時,他對村民說:“老夫世受國恩,現在國破家亡,羞對天下人,故來此地躲避。與村民共處三十年,自己的身世,村民自有不少疑問,然而國家朝廷己經垮了,不說也罷。今后我死了,望眾鄉親給我修一墓,碑上不要寫上大清年月。”說完,老張公兩眼一閉,死了。
巖腳人敬仰老張公的為人德行,給他修墳立碑、建祠、塑像,墓修于巖腳文昌閣下,后人就把這條小街命名為老張公街,至今仍稱其街名。
張公墳自今尚存,可惜碑文已不可辨。張公祠久經年月己不存在,據當地老人回憶祠前有一幅對聯:斬荊棘欲伐黑洋箐創造巖腳功德流芳千古披星月開墾處女地種植谷物青史相傳萬代
相關熱詞搜索:六盤水 老張 巖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