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特產二三事|石阡苔茶 貴州茶中的“貴族”
黔美食報
石阡縣位于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氣候溫潤,境內與周邊皆無大規模工業污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石阡苔茶就是在這樣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里,在石阡悠久的飲茶文化中培育而成。
石阡苔茶母樹屬古茶樹系列;經農業部檢驗,該茶致病菌衛生指標、重金屬及農殘含量,均低于歐盟、日本的標準,芳香物質含量豐富,而且含鋅、硒、鉀等有益物質。該茶發源于石阡,引種到黔東、黔北、黔東南等地,是貴州省銅仁地區石阡縣特色茶產業的戰略品種,曾被人譽為“金不換”和“品牌中的品牌”。
茶葉特性
石阡苔茶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抗逆性、適應性、產量、品質都比外地品種要勝幾籌,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鮮活勻整。
芽葉色澤綠潤、葉肉肥厚,外形扁平尚直有毫,耐沖泡、沖泡時葉芽豎立,茶湯黃綠明亮,滋味醇厚爽口,栗香顯露,葉底嫩綠明亮。
苔茶“貴族”史
石阡苔茶早在唐代、明代作為貢茶成為茶中“貴族”,每年上貢朝廷。
此后,石阡苔茶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著光。
北宋樂史編著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明白寫著“夷州(今石阡)、播州、思州以茶為上貢”。
明太祖洪武21年(公元1388年)開始設立倉庫收貯茶易馬。當時能給明庭上貢茶的地方是五個布政司和兩個直隸府。貴州布政司是其中之一,每年上貢茶的數量名列第二,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布政司、福建布政司及松江府、常州府。
民國二十七年《新黔日報》載:“貴州茶之多,首推安順,年產一千七百余擔,而茶味之美,則以石阡茶為巨擘焉”,“石阡茶葉大有暢銷全國之勢矣”。
1949年后,石阡成為全省紅茶和青毛茶主產區。出口西歐,蘇聯,調配西北,云南、廣西等地區。
1958年,時任石阡縣新華茶葉專業村支書譚仁義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帶上茶葉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群英大會”,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的石阡縣題詞:“茶葉生產,前途無量”。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苔茶之鄉”稱號。國內省內金獎拿到手軟,美輿度極高。
歷史傳說
關于石阡苔茶,有一個傳說。從前,在五德鎮新華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山洞,洞里隱居著兩位修行的大師,村民若缺衣少食,即可到山洞求助,若有災難疾病,飲山洞之水也能消災除病。因此周圍山寨村民皆來此祈求平安幸福。
一日一老翁突發疾病,家人攙扶到山洞求治,到此卻水源干涸,池中落葉沉積,老翁無水可飲,情急之下以池中落葉當藥咀嚼吞服,該葉入口微苦,回味甘甜,口感甚好,藥液下肚,頓覺神清氣爽,病痛全除,于是采下落葉樹上之種子回家播種。消息傳開,人們紛紛到山洞采摘凈水池邊樹種種植,不幾年這種樹就漫山遍野了,這樹被當地人稱為“苔茶樹”。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